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第四節 經絡學說_6

以下為筆者在經絡學說上,依易學與實證,整理出一理論上的論述,以幫助學者有一概略性的領悟。

演化累積之太極以元氣(原氣)通於先天(此即梵天輪。在唯識中,元氣與梵天輪分離,是謂死亡,當第八識離開身體,即為死亡。在西方、非洲與中國等地方的巫師有一種神秘法術,稱為叫魂,即是當人在非常孤獨之中,以咒語的某種低頻,引起全身分子間的強大波色·愛因斯坦氏凝態效應,以是而得異常輕安,其內心忽聞有人呼叫而隨,此是第七識隨走,是假死而非第八識離體,故急救得活;如果晚了,八識離體,則無救),其作用為整合全身一切氣之作用,作用程式訊息者為正氣,作用誤差訊息者為邪氣(很多不明中醫陰陽學說者,誤以為邪即不好,其實不然,在陰陽學說基本概念,正、邪於相擾當中,仍蘊含協調的一致性),此二者間有一靈明之氣韻,以調和正邪二氣,勿使有所偏,偏正則易於幻想而生神經質(Spiritual Sensitive),偏邪則易生體質過敏(Body Sensitive),此靈明之氣稱靈氣(亦有人稱為宗氣)。

又作用在全身分子間能量轉化(Transformation)及運作(Operation),調和內在作用的,吾人稱營氣;而全身系統與外在一切境相變化、相感應與測試者,稱為衛氣。營、衛二氣交互作用,營氣將內在全體訊息傳遞予衛氣者,稱為濁氣,其性為沉、為降;反之,衛氣將外在訊息攜入營氣者,稱清氣,其性為提、為升。二氣交互作用,以調和內外同調(Holomorphism),為免疫及抗體、肺循環及體循環交互作用的基本架構,故中華民族在高級的保健(Hygene)上,能夠自身檢驗自身的身心健康、調和達到穩定狀態。綜上所述,而觀得三花(中脈或稱任、督、冲,能觀中藍、右白、左紅三色)聚頂、五氣(正、邪、靈、營、衛)朝元(元氣或原氣)之境界。

在後天經絡的分佈,是以先天任、督、冲或中脈(根據修證所觀得之寬度約為十根毛髮)為主,經天突、大椎入頭區;帶脈由海底輪至肩井穴環束全身,統理有效訊息不外溢,束住所有經絡;陰陽蹻、維,則對中樞神經執行各種機械動作的脈動訊息(包括了臟腑自身及其交互作用,肌肉、骨骼、循環、交感與副交感等等的循環作用)為體。以上經絡,有人稱之為奇經八脈。而以本經十二經分佈於全身,循行為用,體用合一,相使於腦部所儲存之全息資訊,執行一生的全部變化與轉換,亦成就一宇宙的變化脈動,故自古以來,中國道家稱吾人身為一小宇宙,實在有其實證上的具體意義。且此小宇宙的脈動與宇宙的脈動間又形成了所謂子午流注,即小宇宙本身與相關宇宙間無時無刻的在交換、接受訊息,故而在五輸穴上有開穴閤穴之分別。

此又與染色體端粒之形成巧合,前已述及,細胞中的端粒(Tolemere)與吾人身五輸穴相應,而吾人小宇宙的壽命條件,是否為小宇宙與相關宇宙間所調控,此應是宇宙生物學討論的範圍(在此用相關宇宙一詞,乃依霍金膜Brane的理論,宇宙非唯一,吾人與宇宙間如果真沒有訊息相作用,霍金將永無膜理論的意會,以他的條件能意會到此種徵象,提醒我們什麼樣的醒悟)。

十二經絡的循行如下:

手太陰肺經由腑系匯集訊息能量,透過橫隔膜,氣行肺臟而上行,一則由天突上行入頭區,另一則沿傳統路線至合穴(尺澤穴),循行至少商;另分枝循行至手陽明大腸經商陽穴,而形成了經絡循行的表裡,即陰經陰氣為裏、為藏,藏陰一陽而動,即顯,故走表,由內而外,由營轉衛,故濁氣下降。相互調和者為手陽明及足陽明,為陽走裏,由外而內,故謂清氣上升。另外需要解釋者,為吾人身體之陰陽如何取之,吾人觀在母體之嬰孩為先天太極合德,故剛出生嬰孩全身皮膚幾乎一樣,但一出生後,後天經脈啟動循行,陰陽二氣徧行,皮經氣與全身訊息催動,以符合營衛二氣調和,故皮部徵狀因之而顯,陰陽面質料不同,其環狀交界處有明顯分界,上下亦有其明顯的分界帶。故陰經走陰面,陽經走陽面,其陰陽界帶聯合區則是陰陽維、蹻及冲、帶脈之聯合區,經絡本身失調,以針灸或藥療調和聯合區,常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其身軀以脊椎為中線,左右對稱,中線為任督(中)二脈,各自獨立,且相互連繫,達成完美的調和與維生。其陰陽面之比例,在手為陰面4:陽面5,在足(腿)為陰面6:陽面8,在體部則為陰面(前)12:陽面(後)16。其路徑則以內在氣候及外表徵候定其穴道,但大致上,手部實際經絡路徑約與傳統路徑相同,體部則與督脈平行,向外一寸半為足太陽膀胱經,三寸為足少陽膽經,四寸半為足陽明胃經;太陽入大椎,少陽及陽明入肩井,由大椎、肩井會風府,並與陰面而來之天突上會喉結,稱陰陽相會,而與頭部相合於太極。故風府、喉結二傷,四肢皆病或廢,稱陰陽二傷;大椎、天突、肩井四相傷,四肢或一廢、或二廢、或三廢、或四廢。因此,發生意外而裁肢者,或因需要而切除內臟者,在四肢、內臟切除後,尚留有痛覺存在,即是全息儲藏庫無法獲得四肢、內臟訊息而產生的症狀,亦即太極陰陽(兩儀)、四象失調,在醫學上稱假痛(Phantom Pain)。

從臀部,因四肢的扭曲,依曲線行氣,與傳統路線相同。在陰經方面,由任脈向外旁開一寸為足少陰腎經,二寸為足厥陰肝經,四寸為足太陰脾經,其路徑或可依陰面依拓樸(Topology)展開,少陰由湧泉至氣舍,以微分幾何極端線循行,湧泉 → 然谷 →…→ 陰谷 →…→ 肓兪 →…→ 幽門 →…→ 氣舍;厥陰由大敦至俞府,其極端線循行為大敦、行間 → 太冲(則是在原太冲對側足底,而非傳統的陽面) → 公然(介於公孫與然谷間) → 商丘 → 三陰交 → 漏谷 → 太陰 → 膝關 →…→ 陰包 → 五里 → 陰廉 → 氣街 →…→ 天樞 → 不容 →步廊 →…→ 俞府;足太陰脾經循行,由隱白 → 大都 → 太白 → 公孫 → 中封 → 三陰交 → 蠡溝 → 中都 → 地機 →…→ 陰陵泉 → 血海 →…→ 衝門 → 府舍 →…→ 大橫 →…→ 期門 → 乳根 →…→ 缺盆。而以氣舍、俞府入天突、缺盆入肩井,會喉結上行頭區,以上為十二經絡循行路徑,不但合乎理論原理,而且在實證及臨床應用上亦相吻合。

其他經絡循行路徑如下:

手厥陰心包經:中冲 →…→ 天泉 → 大泉 → 雲門 → 缺盆 → 天突

手太陰肺經:少商 →…→ 中府 → 氣戶 → 氣舍 →…→ 天突

手陽明大腸經: 商陽 →…→ 肩髃 →…→ 肩井

手少陽三焦經: 關沖 → 液門 →…→ 肩髎 → 巨骨 → 肩井

手太陽小腸經: 小指外側 少澤 → 前谷 →…→ 臑俞 → 秉風 → 肩井

手少陰心經: 小指指甲內側 少沖 → 小指本節內側靠掌內側 → 少府 →極泉(入內) → 天突

穴道在漢醫及方家保健上,有其確實的臨床功效,但在理論上,同經絡學說飽受爭議。在西方實驗科學上,有採用放射性元素追蹤及研究其場效應分佈,但其不確定性亦頗常出現,故形成了經外奇穴、阿是穴及各家經驗穴,但有時有效,有時效果晦澀不明,究其原因,仍在對理論理解片斷,實證及臨床不夠,即牽強附會。漢醫上所謂穴道,可簡言之,穴含有空之隱義,即在經絡上某些部位好像是具有空間,能容許訊息能量在此轉換,具有特殊能力,將此訊息、能量,依經絡作用的原理傳輸於全身各部,或使訊息傳遞交換,或使能量轉換,迫使全身先後天協調以治病,而利於常態運作。

然而,吾人因日日運作,亦有不平衡症狀出現,使其穴道負荷超量而失其空性,但經絡仍須持續進行,於是暫取鄰近點作為傳遞之輔助穴,但輔助穴非經絡上之特定穴。故在中樞神經系統上,即給予特定之訊息編碼,而形成較敏感之經外奇穴或阿是穴;當此奇穴及阿是穴與本穴調和,歸於經絡,則奇穴及阿是穴消失。此即阿是穴、奇穴有時有效,有時無效之原因。另一原因,即是雖然阿是穴及奇穴歸本經穴,但有時症狀非單純本經問題,而是牽涉到其他經絡問題,則須依經絡陰陽五行學說,調整經絡間的平衡,才能顯效。此不但針灸如此,漢藥配方劑亦應是如此,才能把漢藥『氣』的作用專攻在經絡上,發揮藥性的極致,收到快、穩、準的治病效果,而非如現在中醫、藥放棄傳統,侷限在保健,其療效不過爾爾而被鄙視。

穴之定位:
依上述觀念穴之定位目前(迄今為止)吾人須透過兩種方式來理解:其一、在師父的引導下,透過自身修証的功夫而得;其二、透過解剖學來定位,此處所說的解剖學包括全身電位網路解剖、全身解剖(包括臟腑、組織、血管、淋巴等系統)、3-D斷層解剖比較及代謝系統變化,透過此道手續的理解才能定位「穴位」,若運針的刺激量除了理解上述解剖外尚須加入電磁(ELECTROMAGNETIC)理論,其對電位的梯度、旋度、散度,互動對細胞、組織能量轉化所提供的熵值,對疾病調理驅動能力的價值。在此提供科學界有興趣者作研究。若未透過此兩種方式皆是猜測的針灸,只是淺薄的病痛,透過疼痛所產生的腦啡咽的鎮痛作用,對醫療沒有多少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