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第六節 漢藥

發現從非常遙遠的宇宙星雲輻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線,捉捕到這些難得的宇宙射線,確實讓我們人類在物理學上有了驚人的發展,但宇宙射線與我們畢竟沒有實際切身的關係。在吾人所居住的地球上,種種事物交互作用以及人際互相感應,這些實際的關係,除了現今我們傳統文化或科學上已被發現者外,到底還有多少是我們人類還被蒙在鼓裡而迷惘無知的?故視祖先遺留的傳統為不科學,是否是理智的行為?我們是否應該面對傳統,給予正式且深入的瞭解?也許它能夠提醒我們,而將迷惘轉成正面的智慧,因為今天的現實將轉成明天的傳統,且現實與傳統只是一體的兩面,否定傳統即是否定現實。是故,不能只因為不明瞭、未曾深入瞭解,以自己有限的知識來否定,這不是真正瞭解科學,故爾違犯了科學精神。
所謂科學精神,是謂從收集事實或現象,到分析與理解,再到客觀地歸納,一直到提出(引導發現)事理弱點。例如矛盾的身心活動,是現實生活上常有的現象,矛有攻擊之意、盾有防守之意,但攻擊有打與擲,防守則可分抵抗及隨順;若以隨順以應打擊,則攻擊者不敢擲矣!則矛與盾等持,吾人稱為身心平衡。現代生物學上所提出的自然界共生(Symbiosis)體,此亦是漢醫治病處方的基本原理。現在,吾人先回顧我們祖先們所用的傳統醫藥,如果我們冷靜地仔細觀察各民族現存的傳統醫學用藥的過程,其程序大體上依下面六項因素來處理:(1)幼、嫩、老,(2)季節,(3)採集時間,(4)處理,(5)篩選,(6)合藥。

(1) 幼、嫩、老
動物與植物的幼、嫩、老、氣、味、顏色型態不同,歸經亦不同,故作用在人體細胞分子及全身調和,其能量轉換亦不同,因之而給予分類。漢醫、南美洲傳統醫學、非洲傳統醫學、印度傳統醫學等皆用之,且都有用鮮品植物,做為緊急救助用途,其特性有如西藥的抗生素,其中有副作用的,大部份事後必須休養調理。

(2) 季節
自然的脈動轉折變化,動植物亦隨之轉變,故四季變化,各季節所採收之動植物,相對應於病情發作週期的轉機有著不可分的關係。此依季節變化採集,在漢醫及非洲醫學比較明顯,其餘也許因為四季不分明的關係,故轉而依其顏色、型態的轉折觀察,作為季節性變化。

(3) 採集時間
依其所需藥性的歸經氣味的強、弱、溫和,而選擇濕、乾、晨、午、夜採集;依病情虛、實、寒、熱,所需的溫和、強、或弱而配合為用。例如,人蔘生長在極寒之地,每年生長有限,且能為多年生,故其性陰中藏陽,來復性最強為一陽來復,故能大補及於全身。

(4) 處理
在印度,依地、水、火、風、空五行來歸類待用。在非洲醫學,則有一連串的儀式來分類待用。在處理上,則漢醫是比較完備的,包括儀式與五行歸經變化的各種技術,涵蓋了物理、生物、化學技術;在儀式中,演變成為陰陽家的符咒技術,在五行、經絡學說、物理生化理論中,演變成漢藥炮製學,具有其繁複性及不可思議之處,非自己用心深入瞭解,不能得其皮毛於萬一。例如,非洲馬鈴薯具有很大的毒性,在生化理解上是不可用的,但經非洲傳統醫生的特定儀式,及配合全身各部舞蹈震動與呼叫頻率,其舞蹈步伐為每一步間有七次抖動,是為一來復,如此配合以產生全身震動,經處理後應用在臨床上,卻是非常廣泛。又如,漢藥中常用以解毒之茶葉,現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保養聖品,而大肆流行。其製造過程極盡物理與生化變化於一身,必須歷經天候→日光萎凋→室內萎凋→殺青→解塊→烘烤等繁複手續。

這只是舉一實例以為參考,故各民族之傳統醫學應當設法保護,再予深入研究,整理出先民用藥的真正意涵,使其在進化的過程中,能隨著自然環境,與時俱移,使後代子孫在共生的諧和環境中得以存續,絕不可自作聰明,自認為地球上最萬能的人類,而恣肆破壞外在(自然)及內在(身體)環境,因過度聰明而失去智慧,成為自然界曇花一現之生物演化過程的短暫片段而被淘汰。人類應該有勇氣面對此一現實,才是科學的精神所在,因為科學不是在否定現象及事件,而是面對將其深入研究,對事件及現象提出合理解釋及解決的辦法,以利益共生條件,而非如現行西方醫學所謂的進步,僅能偏差地照顧到局部利益。

(5) 篩選
此為漢藥獨特之手續,所謂篩選:1)是謂同品種之植物,因產地不同、氣味差異,一則在病程上作用發生差異,故應知在何病程選用何地所產,二則有時產地不同,氣味、性狀亦異,則歸經不同,在處方上不可誤用,以免誤其療程;2)觀察植物性狀、氣、味、切面結構,而給予分等級。在治療上,等級的分類有其重要性,處在什麼症狀時,處方上應該用何種等級之藥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保健上,一般都用好等級之藥;3)去雜質分類,根、莖、枝、葉之作用不同,有時歸經亦異;4)在做上述之處理,同時觀察歷代本草品種的變化,以作為本草變化的參考。中國歷代的本草有諸多變化,到了清朝以後,只在藥方上繞圈子,而忽略了本草的進化,故本草歸經還是沿襲了明朝,因此,近代的漢藥處方用在治療上也就大打折扣!此非漢藥之不能也,實乃吾人之偏廢也。

所幸在60年代,台灣大學甘偉松教授曾從事與漢藥有關的植物研究,出版很多的著作,做了拋磚引玉的工作,可惜迴響很少。各地只做商業化的研究,沒有從事實際而根本的工作,進行本草進化引起歸經問題的比對,以及探討人類近來預防接種、濫用抗生素與赫爾蒙,造成進化上的激烈改變,在歷代的處方上加減是否能切題而適用於適應症狀。此兩項基本大問題關係到漢醫的命運,海峽兩岸華人應該有捨我其誰的期許,承擔起此利益人類的醫療工作,才能再將漢藥發揚光大。

(6) 合藥
漢醫在合藥上有其特定的理解與程序,經過一定程序處理,才能給病人所用。首先為診斷,依病症辨症內外因之寒、熱、虛、實、表、裏、所傷之經絡、在體內所引起之變化,以五行變化解析病症變化之歷程,而定處方,依病情變化決定如何煎藥,以適應症,達到治病與調理並重之給藥精神。

上述簡略地敘述漢藥的基本工作,至於各部份的細節,則可參考中國、日本、韓國歷代漢藥論著及大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