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太極拳拳論拳經新解

前言:
吾人綜觀全球流行之太極拳教者及學者絕大部份對太極拳之本意或多或少的誤解,引發了對個體效益減低甚或出現一些不良症狀,正如其論述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教者不可不察,學者不可不慎焉!或者徒損吾人類所累積智慧於莫明。今吾人於學與教的心歷路程於經論當中所少或隱喻不明之學習階梯論述,以承續鄭子曼青於澄師之後以當時物理觀念引進太極菶,以解釋其作用。然科學觀念推陳出新,余繼提出全息論,以吾人細胞中染色體幾何力學作用之連續架構,相應於全形之太極功架,其著絲點相應吾人軀幹,即所謂頂頭懸或曰任督,或曰中脈之先天氣脈,染色體之四臂相應於吾人之四肢。故於膝肘至趾、指相應於染色體之端粒,或於全息功能性函數為井、滎、輸、經、合、五輸穴。膝、肘回歸先天幾何形狀之轉換,摺疊訊息,與端粒記錄吾人壽命之序列摺疊是否相得益乎?亦或太極拳歌訣所言益壽延年不老春乎?此亦可否平息太極拳拳架基本原理之爭論乎?人與自然無間,無差之合一為正統(傳統)或個人思考執著為正統乎?就教於賢者以解惑也。

本論:
原論運勁如百練鋼,其意乃在教吾人,學習太極拳於初學至初步成就沒有第二條路;勁要開始運用,乃在於返璞歸真,在還未達返璞歸真切記有絲毫著力,即全身要像練鋼一樣有任何雜質(勁,力混雜)就要捨棄,純化直達返璞歸真。如何運行之?此項依据次第的學習階梯,於經論中所有句子皆含蓋兩部份,其一身體,另一為意識。因為只有統合二者同步,從兩者當中超越。而真正客觀了兩者,才能進入本體功能,而依功能起用,而非意識型態投射於身體的情緒所反應的物理性機械動作。故於後所述之學習階梯亦秉持同等精神而述。

初學者理應偏重於站混之樁及馬步樁,對學習架式才有所幫助,於樁步必需於全身放鬆而集中於丹田,所謂放鬆具有集中懸吊之意,故有時稱頂頭懸,而非軟垮,而意念既匯集且自由勿拘束。丹田自古以來爭議亦多,今正本清源,丹田為任脈在肚臍下同身寸三寸,女性與子宮等位,於印度踰跏屬臍輪,臍上一寸為水、經絡論屬先天、任脈為水分穴、臍下一寸為陰交為火穴,臍通督之命門真火,臍輪得以運行,水火既濟得真氣於丹田以觸動全身精氣運行與轉換。運行曰氣,轉換曰精或曰勁,或有曰上丹田、中丹田等等,殊不知此皆為方便之法,因個人而異。譬如有人先天性低血壓,視其情況或將意念置於眉心或其它身體上半部等,其血壓正常後仍需回歸置於臍輪之丹田,否則可能引起高血壓。再依現今醫學觀念而言,吾人正確之呼吸乃由於內臟之蠕動壓迫橫膈膜而使胸腔擴張及收縮,而蠕動之原動力即是環繞丹田周圍之腹壓,故有時稱之為腹式呼吸。其詳細之論述可參考南懷瑾及林中治師徒之著作。

當吾人全身及意念集中且放鬆於丹田,所言意念集中者為護念不作意之守,非散亂亦非集聚,則可漸漸體會內臟蠕動之韻律,此韻律漸次擴增關係著橫膈膜如何引動胸腔而行呼吸,由內臟引發律動自然呼吸再擴增及於心律循環系統皆基於此律動而調合一致,此調合一致的律動須熟練至行、住、坐、臥皆無須臾間斷,乃能滲入太極拳架式,亦即全套功架自始自合皆基於此律動之轉換運行。

於心守丹田之際吾人同時虛擬一完全剛體之縣線,田丹田穿透脊柱,沿頸項即是沿督脈懸吊於太空,此懸吊恰好與丹田直達湧泉穴,滲入地底等價,亦即所謂頂頭懸乃是丹田,湧泉地心共線而求証於人身。此所謂輕如鴻毛,穩如泰山之意,又稱天、人、地三合一。初學者應依上述之基本原理漸漸接近太極拳之門徑。當練習太極季功架,於三合一漸趨純熟,身體覺受漸趨淡薄,心念意識漸趨無住,且漸漸生起動靜二相之律動,心跳及呼吸亦漸趨緩和,由皮膚呼吸降低肺部呼吸,心跳亦隨律動而降,此時動靜二相的律動,由內臟之觸動轉化為細胞組織能量之轉化之律動,功架於進入此狀態則由練習熟練的功架開始蛻變,轉為全身調和一致,遍佈於一切處同步,無有先後所生起,動靜二相所趨動,此完全由全身細胞之生物能赤裸裸的起用,或許就是前賢所體會的氣遍身軀不少滯,因其為全身調和細胞能量轉化所趨動,其結合能所表現在動靜二相的功架,即是染色體依生物能幾何形狀連續變換,亦即大小等位染色體變換運行即功架,一細胞即全身,與自然宇宙無有分別,同步運行。練太極拳達到此狀態亦可稱之為染色體式太極拳或可開始稱內家拳。其內能無窮大,相當宇宙中黑洞,此時內能才能覆蓋彌補身體不平衡之能量,因在此靜力平衡(頂頭懸)當中全身完全鬆弛,僅服從某種(全息)律動。故可稱之為返璞歸真。

附註: 此方式式可就教於數學系或有修相對論力學之建築系者,因吾不致十份確定諸力之何者為協變及逆變,僅憑記憶,無書可查証,或你自行查証亦可)


前所述及,全身律動由丹田而發,且循於湧泉,沉於地心,此一致性熟練至不假思索而得此圓融後,再回憶更前所述及,於站馬步樁或禪坐中,全身放鬆,心守丹田時,不自作呼吸,純粹放鬆於丹田,全然由內臟的蠕動壓迫橫隔膜而自動呼吸,深刻去體會此律動。此時,全身表皮層下微血管末梢,在解剖學上所謂死腔亦行呼吸 (舊有解剖學謂此為無作用之空腔,現今以活人測試,當有腹壓時,死腔張開,專引進氧氣,稱為皮膚呼吸,這大概就是中醫上所言肺通於皮之意,亦即指出大腸經與肺經及皮肺經之關聯性)。

依此臟腑律動,皮膚呼吸為常性,勿受任何心性及外境之干擾,將此律動運用於太極拳拳架上。亦即太極拳拳架依此律動而行,無絲毫外加作用於其上,即拳論上所謂「無絲毫之著力」,此即所謂動之定態。另一方面,當此定態漸穩漸熟,在內心上應把它附著在此動的定態上,不可有任何其他念頭產生,即念頭只專一定在此動的定態當中,漸漸地在心性上,便會呈現全套太極拳架皆照耀在此念當中的現象,是謂心之定態,又可稱為定態放大。因為,在此一念涵蓋了全部拳架,此時一合定態放大,整套拳架了然;一合現實全身動之定態,此時又稱動靜一也。即是拳架了然,又合全身律動,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是莊子所謂「忘」也,亦是「平」也。能證乎此,即是脈學上所謂欲得「平」脈,需得一「緩」字;在太極拳上,所謂「默識揣摩」,此四字亦即是「緩」字之寫照。

當於頂頭懸與全身律動合一,且熟習至與自然同運,亦即自我律動與自然合拍,朗然不取分別,當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現前,此時身體系統忽然頂頭懸虛靈,而歸藏於丹田。形成以丹田為中心、四肢律動為四象之太極圓球之無盡頂頭懸,成為陰陽既濟之立體循行律動,其掛在那兒之太極球與宇宙天體同步,北向為陰,南向為督(在實證上有此相調和同步,故吾人可以言定其方位,若無實證依靠,吾人便不能果斷矣!),是謂先天任督,取環繞任督聚合集結之氣為帶脈,任督合德陰陽歸元之氣為沖脈(吾人所處之銀河系(Milky Way)在宇宙南方)。先天靈明寂照之靈根以太陰脾氣投射速記,相應而成就後天之全體大用,故脾氣取其用,欲之始也,故欲,生生不息之氣象也。故脾氣歸藏於靈根丹田,曰息妄念,通靈根而運行,先後天陰陽相錯綜來復,以泰順運行之,謂先後天合拍;此二者先後天合拍,皆自同源同德,不落於任何一端,是謂一氣之流行。太極不動陰陽,而陰陽自運,此不假造作之流行,曰勁或精或能,太極本然之驅動力,曰氣,此朗然寂照不動本體靈根,曰神。

註:頂頭懸之「頂」有二義,一為抵住「受持」,二為無上,高到無所是處,即是歸元。
附:全息經絡之循行,靈根脾氣投射統理生生不息,以心為總動力。因一切條件皆會影響到心動,故其帶質起肝來調和一切情境,故其全身之內臟由心、肝先形成,有如第六識之帶起獨影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